图片全都是从网上找的,要是有啥不对的地方,比如侵犯了谁的版权啥的,麻烦告诉我,我会赶紧处理。
这篇文章大约2900字,读起来大概要花上10分钟时间。内容说的是,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注意和了解的事儿。首先,你得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别盲目跟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工作和学习上,咱们得勤奋点儿,别怕吃苦受累。成功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靠自己去争取。每天多花点儿时间提升自己,积累知识和经验,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还有啊,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和人相处时,要学会尊重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想法,别总想着让别人按你的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别轻易放弃。人生嘛,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只要你不放弃,总会有转机的时候。另外,健康也是咱们不能忽视的一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得好好照顾自己。别总熬夜、暴饮暴食,这些坏习惯早晚会拖垮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总的来说呢,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得慢慢跑、稳稳跑。别急功近利,也别自暴自弃。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享受这个过程,你才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他的父亲是明宪宗,哥哥则是明孝宗,侄子为明武宗,而他的儿子是明世宗。不过呢,他自己有个称号,那就是兴王。
他儿子按照规矩当上皇帝后,就给他也封了个帝号,还把他供进了太庙。而且,为了他,儿子还特地把太庙里原来的仁宗皇帝挪了出来,这番操作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
他一直到走的那天,压根儿没想过死后能得到这么大的尊敬。
历史资料中描述他,简直就像个挑不出毛病的人,但这里面究竟有没有夸大其词呢?
说到这里,大家心里应该都有数了,今天咱们要聊的主角,就是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兴王朱祐杬。
六年没添新丁后,朱见深家终于又添了男丁,之后陆续又有多个孩子出生。1476年7月22日,成化皇帝朱见深有了他的第四个儿子。根据家族五行起名的规矩,这孩子被叫做朱祐杬。那时候,朱见深已经29岁了。
朱祐杬诞生前六年,皇宫里都没迎来新的小皇子。那时候,大皇子二皇子都没了,三皇子朱祐樘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所以,朱祐杬这个老四一来,朱见深就高兴得不得了,接下来的十一年里,那真是乐开了花。从1476年到1487年,这十一年朱见深一共有了11个儿子,就连他快不行的前半年,小儿子朱祐楷还出生了呢。
这件事情,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那种说万贵妃毒死了朱见深孩子们的历史谣言。
要不是万贵妃去世让朱见深伤心过头,最后悲愤离世,他本该还有机会继续传宗接代的。
邵母人生真不凡,活到高龄受人赞。讲起朱祐杬的老妈邵氏,那可是相当有传奇故事。
邵氏具体哪年出生不清楚,历史资料就提了她1460年进了宫。那时候是天顺四年,皇帝是英宗,而太子正是朱见深。按常理和逻辑猜猜,邵氏可能跟1447年出生的成化皇帝朱见深年纪差不多大。
邵林是邵氏的父亲,老家在杭州府昌化县,家里头穷得叮当响。但邵氏从小就很懂事,知书识礼,还会写诗作文,在那时候,她可真算是个了不起的姑娘。
根据晚明时期朱国祯写的《涌幢小品》里头的记载,说有个邵姑娘,十四岁那年,定了亲的七个小伙子都莫名其妙地没了。后来,又有个指挥使不信这个邪,决定娶她,都骑上马准备迎亲了,结果却摔马死了。要是这本书里写的都是真的,那邵姑娘的出生年份和她早年的那些事儿,基本上就板上钉钉了。你想啊,邵姑娘才十三四岁,本该是谈婚论嫁的年纪,结果一连克死了七个未婚夫。后来还有个武官不信这个邪,非要娶她,结果迎亲的时候,竟然从马上摔下来死了。
要是这事儿是真的,那邵氏后来的经历可就太离奇了。她先后让七个人没了命,最后竟然被卖到了杭州,给那里的镇守太监当了手下。大家都知道,太监身体有缺陷,邵氏压根儿没法儿成为哪户安稳人家的女主人。可奇怪的是,她居然被选进了宫里。至于她啥时候、怎么就成了朱见深的侍女,这事儿历史上压根儿没提。
要是说,邵氏家里七个人去世和她被选进宫里是在同一年的话,那照古人算年龄爱往大了算的习惯,邵氏可能跟朱见深是一年的,都是1447年生的;但要是那七个人去世的事儿在被选进宫之前,那邵氏就比朱见深岁数大了。
邵氏给宪宗生了朱祐杬后,就被封为了宸妃,大家后来都叫她邵宸妃。过了两年,邵氏又生下了宪宗的第五个儿子朱祐棆。再过了三年,她还生了宪宗的第八个儿子朱祐枟。
根据可靠记录,邵氏在嘉靖元年阴历十一月庚辰那天去世,大家估计她大概活了75岁。那时候的皇上,嘉靖帝朱厚熜,其实是邵氏的亲孙子。所以,邵氏被大家尊称为皇太后,后来又升为了太皇太后。她去世后,皇上给了她一个很长的谥号,叫做“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祐圣皇后”。
这个来自穷苦家庭的女子,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她走了以后会得到这么大的尊重。
朱祐杬在二十三岁那年被封为兴王,他的封地原本是德安府,但后来搬到了安陆。从上面那段简短的介绍里,我们基本上能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朱祐杬的母亲出身贫寒,所以他几乎得不到来自母家的什么帮助。说起来,这在明朝是个挺普遍的现象,皇帝的妃子们大多出身普通家庭,有的甚至来自贫寒之家,所以在明朝,外戚掌权的事情很少见。
1487年7月30日,那时候是成化二十三年的大热天,朱祐杬被封为了兴王。他的封地选在了湖广布政使司德安府的安陆县,说起来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孝感市管的安陆市。而且,没几年后,他们就在那儿建起了兴王府,给朱祐杬以后去那边当藩王打好了基础。
但是,就在朱祐杬被封为兴王一个多月后,那年的9月9号,成化帝朱见深就去世了,11岁的朱祐杬从那天开始就没了爹。没多久,朱祐杬的哥哥朱祐樘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弘治帝。到了弘治四年十月,朱祐杬的封地被改到了安陆州长寿县,就是现在的湖北省荆门市管的钟祥市。说起来,钟祥市这个名字还跟朱祐杬一家有关系呢。
在安陆州的长寿县,有座现成的王府,之前呢,先是郢王朱栋住着,后来又归了梁王朱瞻垍。但这俩王爷都没留下后代,王府就这么一直空着,没人管。到了弘治年间,这王府才又被拿出来用了。
弘治五年的时候,就是1492年那会儿,大哥朱祐樘给一众弟弟里年纪最大的朱祐杬操办了婚礼。16岁的朱祐杬娶了兵马指挥使蒋斅的姑娘蒋氏,这样一来,兴王府总算是有了位女当家。
弘治七年,阴历九月十八,换算成公历就是1494年10月16日,那会儿18岁的朱祐杬带着一家老小,搬到了湖广安陆州,住进了以前梁王府的地盘,现在叫兴王府。按原计划,兴王一家子本该在这儿安居乐业,一直待到明朝末年呢。
诗书学问帮灾民,行医施药救众人。历史资料上讲朱祐杬的爱好,那都是一个劲地夸好。
朱祐杬爱读书写诗,特别好学,对金银财宝和歌舞女乐没啥兴趣。他家里除非办大事,不然从不大鱼大肉。他特别乐善好施,常救济灾民和穷人。因为湖广这块地方古时候是楚地,当地人都信巫术,不太看重医术。年轻的朱祐杬就想改变这个情况。他发动人手,搜集了不少好药方,又和当地有名的医生一起编了五本医书,有《医方选要》、《外科集验方》、《本草食品便览》、《本草考异》和《本草食品续编》。他还亲自看了一遍又一遍,给这些书写了前言。
要是上面那段话真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记载,没掺一点假,那朱祐杬可真算是个挺有能耐的藩王。跟咱们以前写的那些荒唐透顶的藩王比起来,他简直就是既普通又出色。
再说,朱祐杬这人不仅心地好,还特别会写诗。除了常做善事帮助老百姓,他还是个挺有文艺气息的人。
但说回来,关于朱祐杬的那些记载,感觉都有点夸过头了,读起来让人感觉不那么真实。当然啦,这都是我们瞎猜的,也没啥证据。毕竟,后来朱祐杬的亲儿子朱厚熜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当上了皇帝,就是嘉靖帝。所以,说不定嘉靖帝是为了给他老爹脸上贴金,才用了些夸大的说法。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这样,倒也能理解。
大儿子出生才五天就没了,直到快三十岁才有了第二个儿子。那是在弘治十三年,也就是1500年的7月7号,24岁的朱祐杬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嫡亲儿子,王妃蒋氏嫁到兴王府八年后,也头一回当了娘。可让人心疼的是,这孩子7月12号就没了,才活了五天,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爵位也没封上。
1501年和1503年,朱祐杬接连迎来了两个女儿,看起来就像是在说“这位在长寿县当藩王的,可能没有儿子继承香火”。但话说回来,那时候朱祐杬和他的王妃妾室们都还年轻着呢,说不定这也是因为朱祐杬平时行善积德带来的好运。到了1507年9月16日,王妃蒋氏又一次生产,这回生了个儿子,他们给这儿子取名朱厚熜,那时候朱祐杬刚满30岁。
朱厚熜出生后,朱祐杬就没再有其他孩子了。这样一来,朱厚熜就成了朱祐杬唯一的接班人。后来,他被立为兴王世子,这就意味着他将来会继承王位。
朱祐杬在快到43岁那年去世,时间是朝廷的正德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19年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七左右。他在长寿县的兴王府里走了,接着他的侄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给他定了个谥号叫“献”。所以,后人都叫他“兴献王”。他儿子后来接了班,牌位也进了太庙。
明显陵坐落在湖北省钟祥市城北大约7.5公里远的纯德山上。不过,要是你真有机会到那儿参观,可别找错了名字,那里现在不叫兴献王墓,而是被称为“明显陵”。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他没留下儿子也没兄弟,所以当时兴王朱祐杬唯一的、还在守孝的儿子朱厚熜就先继承了兴王的位子,后来又从兴王变成了皇帝,这就是嘉靖帝。
后来,嘉靖皇帝和大臣们为了怎么叫伯父朱祐樘和老爸朱祐杬这事儿,吵了好多年,这就是有名的“大礼议之争”。最后,朱厚熜给他老爸朱祐杬封了帝号,庙号叫“睿宗”,还放进了太庙。关于“大礼议之争”的具体细节,这里就不多说了,想了解的话,直接点下面的链接,看《省愚说明帝-明世宗朱厚熜》那一章,讲得很详细。
聊聊糊涂皇帝(十一)——明世宗朱厚熜明世宗朱厚熜,这位皇帝的故事可真不少。他治国理政上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做法,让人不得不说他有点儿“省愚”。朱厚熜在位期间,对朝政大事的处理常常显得漫不经心。他有时候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老,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这样一来,朝政就乱套了,大臣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朱厚熜还特别喜欢炼丹。他整天忙着找道士、炼丹药,希望能找到长生不老的秘诀。结果,丹药没吃出啥效果,反而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说实话,朱厚熜要是能把这些心思放在治国理政上,明朝说不定能更加繁荣昌盛。可惜啊,他被这些歪门邪道迷了心窍,最终只能留下个“糊涂皇帝”的名声。总的来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时的表现,真是让人摇头叹息。他要是能明智点儿,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也不至于落得这么个下场。
从明朝的世宗皇帝朱厚熜开始,后面接着的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再加上南明的安宗和昭宗,这一连串的皇帝啊,全都是朱祐杬的子孙后代。
东南配资-最大配资官网-股票配资公司排名-全民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